• 你的位置:外围有哪些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为什么说“纠错教育”容易养出叛逆孩子? 看看这个例子, 就明白了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5:52    点击次数:51

    纠错教育,似乎一直是很多家长的思维定势:纠正孩子,孩子就能改变错误,并得到更好的成长

    可事实上,父母纠错是一回事,孩子改不改错是另一回事,孩子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成长,那更是另一码事了

    而真正贴合实际的情况,竟然是“纠错教育”最容易养出叛逆孩子

    为什么?看完这个例子就知道了:

    一个刚上幼儿园小班的3岁小女孩,清晨一大早起床后就忙着洗漱打扮,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后,又跑到门口积极穿起了小鞋

    鞋穿好后,还不忘对着妈妈炫耀说:“这是我自己穿的鞋”

    可妈妈看到女孩把鞋穿反后,当时就着急批评说:“鞋不是这样穿的,你都穿反了,这样穿去学校不丢人呀?老师和同学都会笑话你的”

    没想到,女孩听完妈妈说的话后,气冲冲地就出了门,一路上也闷闷不乐,一句话都没有

    直到,走到离学校不到200米的一家药店门口,女孩开始闹脾气不愿意去幼儿园了

    再面对妈妈的如何开导、和商量根本无动于衷,始终都是一句“我不要去幼儿园,我不要去幼儿园”

    没办法,什么都问不出来,妈妈只好强硬地把女儿拖到学校交给老师

    后来,也是哭了很久,老师了解情况才知道,原来女孩情绪低落、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,就是妈妈针对穿鞋出错的纠正教育,在批评态度上让孩子内心受到了一定打击

    另一方面,再加上平时在幼儿园穿鞋的速度本来就比其他同学逊色不少,心里面自然而然就萌生了“害怕”、“不愿意”再经历穿鞋出错的情景再现了

    所以,“纠错教育”的本质就是让孩子面对他们最害怕的问题,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,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,自然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逃避、或者反抗意识

    不想孩子在“纠错教育”这条路上越走情绪越低落,那就需要重新定义“孩子出错后如何教育”这个问题了

    比如,以下几种友善又有影响力的教育方法,就可以轻松养出一个愿意听你讲话的好学小孩了:

    01

    改变讲话方式

    用孩子喜欢听的语言,指出问题

    任何时候、遇到任何事,能控制情绪的人就等同于控制了自己的人生

   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,想要跳出“纠错教育”带来的逃避和反抗影响,那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也能维护好孩子的情绪

    同样是穿错鞋,不同沟通方法所造成的结果影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

    有一位当过幼儿园老师的妈妈,她在分享自己女儿经常穿错鞋、顶嘴、还总爱发脾气时,给出的解决方法甚是新奇:

    就比如穿错鞋这件事,她在看到问题后不会直接说“鞋穿反了,你穿错了”,而是用比较幽默的方式告诉孩子:哎呀,你的鞋子看起来怎么怪怪的?它们为什么背对着背都不理对方啦?你看看我们大人穿的鞋子,是不是都面对面“亲亲”着呢

    当然了,有时候也会遇到萌娃顶嘴说:“我就要背对着背,我就喜欢这样穿着”

    面对孩子的反抗和不服,妈妈还是没有继续纠错,而是把自己的高跟鞋脱下来,然后跟女儿一样“背对背”故意穿反

    而后面的场景就是:

    妈妈在前面走路一瘸一拐,女儿在后面哈哈大笑,可再看到妈妈摔跤后扶着墙角委屈巴巴的时候,又紧张地上前吹吹受伤的双脚

    紧接着,她还会生气地把穿反的鞋子扔到一边,嘴边嘟囔着说:“哼,都怪你”

    也是从那以后,女儿穿鞋前都会坐在凳子上特意把双鞋摆正了,看到鞋子是面对面“亲亲”后才满意地穿上

    看吧,和孩子沟通并不是只有争吵不休,你看我不顺眼、我看你也不顺眼的紧张局面

    当孩子不喜欢继续沟通的时候,家长也要分清楚:孩子不喜欢的是沟通方法、而不是你这个人

    试着改变讲话方式,用孩子喜欢、又能接受的方式交谈,你会发现沟通环境越幽默易懂、和孩子之间的交谈过程就越轻松愉快

    02

    改变相处环境

    换种孩子喜欢的方式,重新相处

    从目前的教育大环境来说,绝大多数糟糕的亲子关系都是源自于错误的相处方式

    因为孩子是我们生的,我们又是孩子的父母,在潜能意识上就产生了:要对孩子负责,为孩子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

    可家长用的是什么方法呢?基本上都是用“自己走过的路”作为参考,然后去不停地纠错孩子,再要求孩子尽快走向正确的成长轨道

    结果呢,家长是累得晕头转向、唠叨得口干舌燥了,孩子却满脸不耐烦地顶嘴、怒吼,甚至动不动用离家出走的方式发泄不满

    单亲妈妈王芳,是一个比较要强的妈妈

    为了让自己女儿生活得不比别的小孩差,除了要爸爸没办法满足,剩余的一切只要是孩子开口了,那基本上第二天都会出现在家里

    可她明明都做到如此地步,对女儿学习上的投资甚至还到了月不敷出的情况,孩子和她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

    只要是一件事没有如意,那下一秒就会大发雷霆地乱扔东西

    学习上也是一样,只要妈妈一催学习,那背后就悄悄做起了“鄙视”的手势,嘴巴里也骂骂咧咧地说着妈妈不好的话

    有那么一个阶段,妈妈就被女儿“白眼狼”的模样气得夜不能寐,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时还因为体力不支直接晕倒了

    然而,到了医院治疗期间,女儿到病房的第一句话竟然还是:“你在这里输液,那我怎么办,谁给我做饭呀”

    再次被气到后,妈妈直接选择闭口不语,经过那件事她也确定一个事实:女儿被惯坏了

    是的,当一个孩子不尊敬父母时,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检讨自己对孩子的态度

    不论是溺爱、严厉、还是牺牲形式的,当一方参与太多了,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上过重的依赖、或者反感

    那什么样的相处方式才能构造出均衡、又有影响力的教育环境呢,兰妈认为:任何感情都是双向性的,我们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可以试着向孩子索取

    比如,孩子吃一颗棒棒糖,我们也跟着一起调皮耍赖地想要吃一口,不论孩子是直接掰一半分给你,还是递进嘴里让你吃一口,这些亲密行为都在把彼此之间的关系往拢拉

    03

    做好后盾支持

    孩子只是做错了事情,并非做错了人

   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养得落落大方、优秀上进,可优秀的孩子却从来不是对着耳边批评、纠正错误出来的

    任何时候我们也要记住一个道理:孩子只是做错了事情,并非做错了人

    有一个妈妈,她女儿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压力很大,内心也是属于一说就哭的脆弱类型

    为了照顾到女儿的情绪,不会因为一时得失而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,她每次都会耐心地给孩子做思想工作:

    •孩子被留在学校补作业一出校门就哭,妈妈会说:“老师留你,那是好事呀,说明老师对你寄予期望,知道你可以更优秀一些”

    •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着急得哭时,妈妈也会安慰说:“不要着急,慢慢来,谁天生就会这些东西呢?大家都是从不会到会慢慢学来的,你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然后再认真听妈妈给你多读几遍题,等你理解题目的意思了,那剩下的解题过程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”

    可没想到,女儿明明已经很努力了,她这个妈妈还是会经常被老师喊到学校批评

    也不知道老师是不喜欢女孩“一说就哭”的偏见,还是妈妈面对说教批评时总替女儿说话的原因,妈妈还曾和老师发生了一段不太愉快的口角争执

    但对于妈妈来说,她从未后悔过,维护好孩子的尊严、和自信心,也是她过去那些年做过最正确的事情

    特别是从学习状态方面来看,自从经历了那次和老师争执的不欢而散后,女儿也是格外争气,每天都在发愤图强地认真学习,回家后还会主动要求多做一些习题

    特别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,成绩基本上就没有低过90分以下,这算是不错的结果了,也是“为什么维护孩子”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典例了

    所以说,比起让孩子考多少分的目标,逼他们多做几张卷子,周末多学几门辅导课等等,孩子更需要的是保持一颗“热爱学习、愿意学习”的积极心理

    如果我们总是忽略这一点,再过多去纠结还没有发生的结果,那孩子可能还没有真正开始,就被一眼望不到头的结果给吓退了

    畏难心理是人之常情,不丢人,也不应该被贴上标签,平时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和维护,然后再多一些耐心去等孩子慢慢长大

    这个过程也许很长,也许效果也没有那么立竿见影,但只要孩子在进步,那收获成果也是早晚的事

    最重要的是我们家长怎么看,孩子会用怎样的心理去成长学习